下面是吉虹品牌部采访嘉宾的精华部分,分享给大家:


1 当初为什么选择做建筑师?
我对建筑有深厚的感情,小时候在广州的越秀山古城墙下长大,在那上学有10年的时间。旁边有中山纪念堂、镇海楼,每天都沉浸在很好的建筑氛围之中。在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我想也许可以从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成为创造环境的人,所以选择了建筑专业。
这个可能是一开始的起点。


图:越秀山脚的镇海楼和中山纪念堂)

2 成立「丘建筑设计」的初衷是什么?

程博、于岛和我分别在国内北上广三个城市毕业后,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求学期间相识,在同一个学校学习,也在同一家公司上过班。我们能在一起工作,很大的原因是我们对好设计、对好品质的追求是统一的。


(图:ETH Zürich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2019年QS全球大学排名第6,非英语大学全球排名第一,是爱因斯坦的母校)



我是2009年去的欧洲,期间在德国一年,然后到瑞士生活了7、8年。瑞士是欧洲中心的小国,整个经济结构还蛮特别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或者按国内的规模,可以说以小微型企业为主。很多同行公司是十几人,而且很多两三人的公司,甚至有不少公司是一个人的。现在全球的建筑行业,大国和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国家可能会以大型的建筑公司为主,世界很多样,不同国家的情况也不一样。国内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人们对好生活的追求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面对质量、品质需求,小团队有它的优势。我们在规模上的成长期是在国内。虽然说我们目前是中小型的团队,但跟瑞士的小团队不是一个数量级。瑞士的小团队通常是三到五个人;对国内来说,二、三十人已经算是一个小团队了,设计院可能有几百甚至上千人才能成为大型。2012年我们还在欧洲的时候,就怀着共同的梦想开始一起工作,两年半前开始决定回到我们喜欢的地方,一起做一些事情。两年半来,我们并不单纯地最求规模,而是在持续打造单兵能力极强的海军陆战队,同事们和我们凝聚在一起,我们追求的是更好的质量。




(图:曾一起工作过的苏黎世 Meier Hug 建筑事务所)

3 您于2012年起就开展国际、国内项目设计,能谈一下中外的建筑项目的不同之处吗?

2012-2017年回国前的这五年是个积累期,期间我们共同完成了多个国际、国内的设计,项目基本不分国界,国内的项目占了一半左右。
我们回国最直接的原因是受到梦工场剧场改造项目的邀约。

欧洲新建的建设量是一个比较饱和的状态,大量的项目可能会是改造的项目。因为常年深入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不管是在实操上还是建筑学意义上,改造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项目类型。同时,这也代表了一种文化观:珍惜已有的、集体的记忆。建筑师作为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设计去增强建筑的性能,提升空间,同时保留历史记忆,这是一种文化延续和更新带来的集体幸福。这是欧洲人很擅长的事情,也是我们工作和学习很深的一个体会。国内则不太一样,我们过去几十年主要是以新建项目为主,尤其是在深圳这样的速度和规模下,建筑和城市会有怎样不同的状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从地图上看,深圳尤其是福田的建筑基本上也是很满的状态。我们持续发展下去,无非就是两种方式:拆了重建或者是改造。

如果像是旧的工业园区厂房通过改造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它既可以留有历史的记忆和痕迹,又可以被赋予新的功能。我相信建筑改造会是深圳未来的一个趋势,这是深圳过去几十年的重要回忆和文化。

恰巧梦工场项目正是一个改造的项目。当时我们还没回国,业主方让我们先了解项目的情况,刚好我过年回广州的时候就跑过来深圳了。现场看完,觉得这个剧场真的太棒了。


(图:梦工场原状)

(图:雨天和晚上的梦工场前广场)


这个剧场是2002年由程宗颢前辈设计,程老师是中国第一批允许用自己名义开事务所的设计师,当时深圳一共有三个,他是其中之一。
我们看完剧场之后,觉得老先生的功力十分深厚。他做了一个弧形的、半圆形的一个剧场,这个原型来源于古希腊的半圆剧场amphitheatre,设计本身把地面的剧场抬到了空中,又再契合一些深圳本地的印象在里面。
但它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深圳发展速度很快,这个公共建筑旁边出现了一个居住区。其实从规划上,两者应该要稍微有点距离。因为这个剧场是开放性的剧场,声音是往外传的,这就导致剧场停运了大概六七年的时间,运营方觉得很可惜,既浪费资源,又不能服务大众。

在2017年3月底,业主邀请我们来做一个提案,我和于岛当时就买了两张机票飞回来了,驻在现场琢磨设计的提案。
这一年驻场办公期间最感动的一点是,每天大概下午三、四点开始,就会有很多爷爷奶奶带他们的孙子、孙女在剧场的阴凉处玩。下雨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在那里避雨,晚上则有三拨广场舞的街坊在这里活动。

这给了我们挺大触动:剧场除了满足剧场功能之外,还可以给居民提供很好的生活空间。我们想通过设计手段,保留这种生活品质,同时改善原有建筑功能。



                                                                                                          (图:改造设计模型)



我们大概做了两、三轮的方案,给业主提议:在不拆除的前提下,把它变成封闭的剧场,同时增加剧场的观众数量;服务的人群、节目的类型也能够得到扩大,包括原有建筑的消防、交通、服务社区居民等功能也能够得到优化或保留。

我们在保留它的整体的基础上,把开放式的结构封起来,声音不再外传;把观众席重新梳理一遍,座位数增加了一半左右。这些是基本功能的优化。

此外,我们保留了地面广场的公共活动,老人和小孩玩耍、避雨的阴凉空间都得以保留。而在上方剧场入口外面那,通过动线的调整,新设计了一圈环廊,观众走进剧场之前会离旁边的树很近,环境很漂亮。因为楼顶是个半透的金属网,晚上有活动的时候,剧场的墙面也会微微发光。这是一个完整的体验。这个项目前后做了两年半,现在结构主体的改造已经开始施工了,我们还在陆续深化和打磨一些细节的局部,希望能把质量坚持到底。


                                                                                                                  (图:改造设计渲染图)


4 公司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我们之前在欧洲呆了8年,已经适应欧洲的生活、工作节奏,也适应了在稳步中追求质量的习惯。我们需要重新适应的是深圳的快节奏,坚持在快速的变化中仍然做出有质量的东西。第一是从工作方法上解决,这也是我们能吸引很多好同事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技术上,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同行有不少差异,比如系统化的整理、设计导向的BIM技术、实时光线追踪渲染等等。现在国内也开始大量的采用BIM,只不过目前的状态是比较分裂的。比如,设计团队还是用着传统的设计流程,最后再请一个BIM团队把它变成BIM模型。而我们一开始的设计就是在BIM里工作的,所有的设计参与者都是BIM团队。快速对我们来说不是个大问题,速度是可控的。而‘好’是我们绝对不会放手的原则,不管多快多慢,都会和业主共同追求质量。








                                                                                         (图:湿地禅修馆BIM模型图纸及建成相片)湿地禅修馆


第二是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在一起工作。我希望我们都是单兵作战能力很强的“特种团队”。我们现在团队有一半人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他的都是国内比较好的建筑院校的学生。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在事务所之外我们还有个平行的工作,它属于学术研究型——建筑工房。每年暑假会有一次集体研讨学习工作营,为期一个月,到今年已经做了四年。在这个工作营我们自己提出设计话题,公开招募。




建筑工房比我们公司成立还要早,建筑工房从2016年就开始了。前两年是在广州、上海,第三、四年就在深圳。前三年是一个积累期,从第四年开始我们会有更多的研究课题。前三年的工作营都有三十个学员参加,人员配比大概有一半的高校学生,四分之一是自由职业者,还有一部分是建筑师。前年有四位建筑师,其中有三位跟我们是一样的,分别来自杭州、重庆、上海,是事务所的主持人,他们专门停工一个月,说我们一起来做这个研究。









                                                                                  (图:建筑工房2017年于上海FYZ建筑中心的展览)


                                                                          (图:建筑工房2018年于福田规土委建筑师沙龙空间展览)






(图:建筑工房前三年模型成果照片)


去年也就是第三年,工作营一个月的时间,一共30个学员。我们用模型把整个西丽平山村还原出来,研究它的地形和空间、街道和房屋关系、村落发展的历史、村子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前三四天的工作。接下来大家分成6组,每组同学挑选一个点来做一个建筑设计。

最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工作营,还有两个做开发的业主参加。这个状况让我们觉得很鼓舞。通过这样深入对方的工作,促进了我们与业主两方对对方行业情况的相互了解,更有助于合作。我们也希望接触到更多与我们有同样追求的业主,统一的追求能带来有更深入的合作。

现在深圳的很多大型项目会比较倾向于找国外建筑师。实际上我们行业内有越来越对年轻的高水平团队,但是目前业主对这样的年轻团队还存在一些认知和认可度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团队,我们正在踏实做好每一个项目,逐渐建立自己的声望。


5 为什么选择在深圳创业?

瑞士是德语区占60%,法语区30%,还有10%意大利区,文化很多元,跟广东蛮像的,而深圳就是最多元化的城市。我们觉得深圳是能够靠我们的实力和项目品质获得信任的地方。这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机会。同时也是梦工场这个项目把我们带到深圳来的。我们认为改造一个房子,需要建筑师很深刻地了解场地,去体察居民的生活和使用者的诉求。所以我们就留下来了,还和场馆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办公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时我们刚刚回来,那段经历非常难忘。一方面我们去建筑现场很方便,有很多问题可以在现场解决。另一方面,他们的诉求也可以很快的传递给我,和居民也生活在同一个时空,很多深层次的交流是潜移默化发生的。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业主、包括身边的同行看到我们的一些工作,陆续地我们也收到一些其他项目的邀约,逐渐就在深圳建立了稳定的团队。


6 按以往的经验看,能不能谈一谈对建筑行业的看法?

 建筑行业仍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即使现在有人工智能的技术,但是我个人的判断是技术可以提供一些加成,给设计加速和添色。建筑设计的核心仍然是人的创造力和持续投入的工作量,人作为创作主体需要不断投入思想和身体的能量,这是不会改变的。现在和未来,虽然建筑不会是进步最快的行业,但它同时也是最稳定的行业之一,建筑有很持久、很强的力量,它既是时代技术的变现,同时也是时代文明的结晶。人类几千年,有一些行业起来了,也消失了;但是建筑行业一开始就存在,到今天为止还在,仍然在影响其他的行业。而且它会不断地被新的技术加强,过去一个世纪的材料和结构学的发展,到今天BIM也都是很好的例子。

                                                                                       (图:福田公共设施BIM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型)

「丘」和「建筑工房」其实非常谨慎同时也很乐观的去拥抱新的技术。譬如刚刚结束的建筑工房的图像课题,我们研究如何渲染图像,在实际的意义上,如何在一个房子没有被盖出来之前就能判断它盖出来之后是什么样子,以此保证我们的品质;在思想的层面上,我们讨论如何通过对图像的凝视来激发深层的思考和创造力,进而推进设计走向深度和厚度。

一般来说,建筑师常规工作中也会有渲染图、效果图,但通常效果图会由效果图公司来做,它只作为展示,而并不参与设计的推进。而我们所有效果图都是建筑师自己来完成的,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脑中和眼里就有效果图,并且由建筑师自己来把控。现在这个课题的工作流程把它往前再推一步,做到了实时的效果图,建筑师不用等待很长的时间就能获得快速反馈。







                                                                                 (图:建筑工房2019年图像课题即时渲染图成果)


以前,做一张效果图可能需要等几个小时,再平面处理一下。以我们研发的工作流程,几秒钟就可以出图。而且这种工作模式下的效果图不只是图,它也可以是一段动画,它是个整个完整的场景,不固定在一个镜头,而是可以让我们在城市空间和建筑室内里面游走,每个视角截图后就是一幅效果图,看到的每个瞬间都是为了验证最终稿建成的样子,即使这个建筑还没有建出来,你也可以在里面走,感受走进这个房间、走到这个街道上是什么样的感觉。

这个渲染技术是英伟达今年才有的,叫光线追踪,它是一个实时渲染的高度加成。而传统的做法,你游走的是一个缺乏真实光效的模型,是硬邦邦的。

我们刚采购了一批最新的设备,也有专门的技术团队来研究这个工作方法。刚刚结束的工作营有十几个学员,既有学生也有在职的建筑师,大家在这套工作方法之下,只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就做出了不错的成果。我们也希望,这样高效且有质量的工作方法能够和更多的同行交流,同时也让更多业主和城市、建筑的使用者参与进来。





7 对「丘」建筑设计 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么样的?
现实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机会也是一样。我们会专注于自己的事务,并且坚持下去。

建筑这项事业不是今年做,明年就能出成果的。我们的工作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出质量。目前我们项目大部分处在设计或者收尾阶段。等到我们更多作品落地之后,相信未来会更好。


8 有什么想和园区的邻居说的话么?

我们的工作室在B座7楼,整个工作室的设计是自己完成的,邀请园区的邻居和朋友们有空过来做客一起玩。



(图:「丘」建筑设计合伙人程博、于岛、李博)


「丘·建筑设计」官网
www.hilarchitects.com
「丘·建筑设计」公众号

公众号请直接点击文字

「建筑工房」官网
www.atoolroom.com
「建筑工房」公众号


图片、设计作品来源:「丘」建筑设计

关于吉虹:
      吉虹创意设计产业园是福田区首个以建筑、装饰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具有完善的建筑装饰设计全产业链。


电话:0755-23958110
网址:http://www.jhparks.com